公路养护的科技革命:当沥青路面遇上创新基因

2020-09-07 16:22   来源: 互联网

记者:柯文静清晨六点,一辆满载着特殊乳化沥青的工程车缓缓驶入西安绕城高速的施工区域。与传统养护作业不同,这支施工队选择在黎明时分开工——他们正在试用一种新型的微表处技术。这种由陕西本土企业研发的创新工艺,能在低温环境下保持材料活性,将原本需要封闭三天的施工期压缩至六小时。这样的场景,正在全国各地的公路上演。

在中国500万公里的公路网络上,一场静悄悄的技术革命正在进行。过去五年里,随着早期建设的高速公路陆续进入大修周期,养护行业正经历着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驱动型的蜕变。在陕西,像国琳建设这样的企业已经将自主研发的超薄罩面技术应用到榆靖沙漠高速公路的养护中,这种厚度不足传统工艺三分之一的创新方案,不仅节省了40%的材料成本,更让这条中国首条沙漠高速的通行寿命延长了五年。

“我们不是为了技术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中国路况的实际问题去找更高效、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国琳建设总经理迟韵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公司技术研发的直接负责人,迟韵博带领团队针对不同区域的气候和地质条件,反复试验材料配比与施工方案。他介绍,在榆靖项目中,团队为了应对沙尘和高温的双重挑战,专门调整了聚合物改性剂和矿料级配,使路面更耐久、更贴合复杂环境。

技术创新正在重塑这个传统行业的游戏规则。在宁夏的固将公路施工现场,工程师们采用高渗透乳化沥青修复龟裂的路面,这种看起来像黑咖啡的液体材料能像树根一样渗入裂缝深处,形成致密的防水层。而在江苏,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正在兴起——燕宁路科的再生沥青技术,让90%的旧路面材料获得新生,每公里可减少碳排放约80吨。

但这场变革并非没有阻力。在四川某地的农村公路改造现场,施工队长老李对着新到的智能检测设备直挠头:“这玩意儿比老师傅的眼睛还准?”事实上,许多从业者正在经历技术迭代的阵痛。东部某省交通厅的调研报告显示,超过60%的县级养护单位仍在使用十年前的传统工艺,并非他们不愿改变,而是新技术的高门槛让基层望而却步。

市场的分化同样引人深思。在长三角地区,智慧养护系统已经能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路面健康状况;而在西北山区,养护队还在为寻找稳定的材料供应商发愁。这种差异在材料选择上尤为明显——南方多雨地区偏爱排水性路面,北方寒冷地带则更关注抗冻融技术。迟韵博指出:“像我们研发的施工配方,可以解决高原和寒带地区施工窗口短的问题,能在零下十五度依然保持材料的可操作性。

行业的未来或许藏在一些意想不到的细节里。在周至县的农村公路上,新铺的彩色微表处不仅美观耐用,还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亮点;在沈阳的国道上,自修复沥青材料正在试验阶段,这种掺入了特殊胶囊的材料能在裂缝产生时自动释放修复剂。这些创新看似微小,却可能孕育着行业的下一个突破口。

中午时分,西安绕城高速上的施工队完成了当日的任务,开始整理设备和采集数据。该项微表处施工工艺已纳入国琳建设参与制定的技术标准体系,为今后的工程推广与标准化作业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公路养护这个看似传统的领域里,改变正在以毫米为单位悄然发生——每一滴新型乳化沥青的渗透,每一寸超薄罩面的铺设,都在重新定义着道路养护的未来。

责任编辑:小志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科技互联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合作伙伴
PATNERS